欢迎光临橙果MALL-科技成果交易平台!
首页  >  新闻详细

大连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标志性进展

发布时间:2025/7/31 0:00:00 来源:

  “十四五”期间,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线,持之以恒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整合优化创新资源,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我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从2020年的207.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80.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96%提升至3.21%,为东北地区唯一超过3%的城市。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的261.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600.3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0年2475家增长到2024年5300家。全市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提升,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取得标志性进展。

  筑牢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四梁八柱”

  创新策源能力系统提升

  根据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布局,我市出台《关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加快建成科技强市的实施意见》《大连市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坚持使命导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创新、坚持融通创新,紧扣大连未来城市战略定位,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立足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深化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核两区两带”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动融入新型举 国体制,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大连英歌石科学城是我市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策源中心。按照“两年见雏形、五年全面运营”的目标,2024年10月,英歌石科学城开城,34万平方米实验室建成,确定入驻25个研究领域、398个细分领域实验室。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十四五”期间,我市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家、辽宁实验室2家、大连实验室2家。大连凌水湾实验室获批植物化学与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中药先进制造与现代中药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大连分中心。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大连区域工程转化中心落地,大连工业软件创新发展研究院、海洋中医药研究院、鹿产业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市涌现出大批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大连理工大学力学科研团队研发出“航天新型轻质高承载结构及其高效优化设计”技术为航天装备进行有效的轻量化设计,成功运用在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等多型运载火箭上 华锐重工研发的关键零部件应用于天舟六号等大国重器 我省首颗卫星大连1号—连理卫星成功发射 大连机车所、瓦轴集团联合研发的高铁轴承正式上车运行 佳峰自动化的集成电路封装设备——全自动粘晶机、芯片绑定机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华邦化学气体纯化设备达到9个N的行业最高水平……

  构建科技成果全链条转化体系

  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我市制定出台《大连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建立成果联合挖掘、寻找市场主体等9项工作任务,近年来每年举办各类精准化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100场以上。成功建设大连联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连科荟”,推广应用全国首创的“线上交易平台+技术经纪人市场化合作”模式。全市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36家,中试基地达到28家,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4家。大连化物所与恒力石化签署己二腈工业化生产等3个技术开发合同,金额1.1亿元,其中6项成果进入中试放大阶段,预期产值达100亿元。技术许可金额达7000万元的乙撑胺绿色生产工业装置正式投产,拉动恒力石化直接投资5亿元,新增产值10亿元。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双链”融合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整体跃升

  我市持续优化科技项目组织机制,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领军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牵引、产学研用协同”的科研攻关机制,率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辽宁滨海实验室强化与传统产业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搭载2000kW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系统机车成功下线,替代老旧内燃机车,为世界轨道交通装备绿色低碳发展贡献了“大连方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与大连海事大学携手打造的全球首艘集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体的智能船舶“新红专”轮从大连起航。大连融科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在电网调峰、可再生能源并网、智能微电网等领域,实施近40项全钒液流电池工程项目,占钒电池全球市场的60%,电解液材料销售占全球市场的90%。全市雏鹰企业达到1852家、瞪羚企业299家、独角兽企业9家(含潜在4家、种子4家),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

  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科技创新创业生态呈现新优势

  “十四五”期间,我市出台一系列文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科学家自主选择和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管理使用权。沈大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工信部“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市场化开放共享机制”揭榜挂帅政策试点。《高标准建设辽宁实验室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市域改革案例典型。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2024年7月,全省首批6家科技支行在连挂牌,累计服务科技企业598户,为科技企业无抵押贷款授信额度累计52.7亿元,贷款余额24.8亿元。

  恒力石化在兴业银行、邮储银行、银河证券协助下成功发行了2期短期债券,发行额度累计20亿元,是辽宁省民营科技企业发行的首单“科创票据”。2025年6月,恒力石化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1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标志着债券市场“科技板”新政策实施后,辽宁省首单民营企业科创债成功落地。全市首单科技成果转化费用保险业务和首单“保贷联动”业务成功落地。

  科技创业生态进一步优化,中山、西岗、沙河口和甘井子区四个“一站式”创业示范街区“大连硅巷”正式揭牌运营。大连理工大学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谷、大连海事大学创新创业基地落地运营,开创孵化生态新模式。全市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4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4家。2024年我市入选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


联系我们

  • 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 联系电话:010-68709919
  • 邮       箱:zhonghui@niita.cn
  •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17号3号楼

官方微信

中关村中慧先进制造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Rights Reserved ICP证: 京ICP备17057674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544号